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餐饮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造成人们外出购物不便,预制菜便开始走进消费者视野中。一盘“预制菜”便炒热人们饭前餐桌。当快节奏的生活速度遇上精致的生活需求,便催生出了“预制菜”的大风口。
一:什么是预制菜呢?
预制菜也叫"快手菜","懒人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省去了食材采购的烦恼,简化了制作步骤,能通过加热或蒸炒等烹饪方式,直接作为餐桌上的便捷特色菜品。
临近春节,预制菜也成年夜饭的新宠。酒店、超市、网购、大排档上都能购买预制菜,让年夜饭变得更快捷,更丰富。让现代人对追求新鲜,有仪式感的生活又多了一种选择。
二:预制菜的发展历程。
其实预制菜很早以前就有,也一直在发展。
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7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0 年后深加工的预制菜企业在我国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2014 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作节奏加快,外卖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至2020年,又因疫情导致宅家消费爆发,直接跑出了预制菜的大风口。
那预制菜的风口究竟有多大?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或达5165亿元。长期来看,我国预制菜市场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疫情的不确定性让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加速了年轻人对预制菜的需求。
难怪有人调侃:80,90后过的是妈妈做菜的童年,10后过的是外卖饭菜的童年,那20后不得过预制菜的童年。
不可否认,预制菜将会是中餐工业化的一个趋势,简单地说就是中餐工业化的一个标准化预配原料。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餐饮和外卖市场不断扩大,文火慢炖和精雕细琢的传统菜品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对等待时间的要求,因此标准化生产的半成品或初加工原料满足了餐饮企业的需要,预制菜未来市场很庞大,对于快消费的餐饮行业是一个很明确的发展方向。
三:预制菜消费主力人群。
目前80后、90后支撑起了预制菜消费市场。作为当今社会的主力群体,经济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观念转变速度最快的群体之一,大部分中青群体没有充裕的时间在家做菜、甚至不会做菜。预制菜的爆发,能够解决既要方便快捷、又要健康美味这一消费痛点。这些消费群体中,45.7%的消费者分布于一线城市,19.8%的消费者分布于二线城市,16.4%的消费者分布于三线城市。
四:行业发展需要面临的困难。
一是国内市场覆盖面。南北饮食跨度较大,菜系多,种类复杂。"众口难调"也是预制菜原生自带地域标签,企业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二是菜品保鲜。预制菜需要保持菜品新鲜度,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销售范围只能辐射企业设立的中央厨房周围地区,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预制菜卫生安全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厂家也是各自为战,跑马圈地建围墙、立城河。
总之,预制菜的发展将会受到工业化、智能化、卫生化和可溯源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满足安全准入许可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群体追求方便快捷、口感兼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