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EP212 蔣經國開啟的歷史新頁

台灣故事館
台灣故事館
Episode • Jan 11, 2024 • 19m

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狂飆時代,社會力如同飽含力量的青春少年,衝撞叛逆,尋找出口,要為過去受到壓抑的環境生態、勞動人權、農民權益、原住民人權等,找回應有的位置,復原的方法。
作為一個動蕩時代的領導者,蔣經國是如何思考?他如何回應這個巨變的時代呢?
從長遠的大歷史來反省,蔣經國所面對的,是一個中國五千年歷史未曾有過的變局:走向現代化之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到社會福利、人權保障等,該如何建構,並沒有一條既成的道路可遵循。最多就是以歐美日本模式為參考,但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不可能完全照抄。這確是重大的考驗。
經濟上,交通設施、重化工業、電力事業、港口等,在十大建設中已完成;而作為下一個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電子產業已佈局完成,開始投產。台灣的經濟基礎沒有問題。問題出在社會制度與政治改革。
很顯然,新興的中產階級已改變了社會結構,要求民主的呼聲與日俱增,而社會運動所要求的社會結構改造更迫在眉睫。台灣犧牲農業扶植工業,農民該有所補償;犧牲勞動權益扶持經濟成長,造成勞資的不平衡,也該有所改變;而環境所受的污染,國民健康所受的損害,更必須改革。而這一切唯有從制度面著手,在穩定中,一步一步走。
最難改造的是國民黨本身。它有蔣介石留下的巨大包袱,包括為維持法統而未曾改選的「萬年國會」、國民黨內老人政治遺留的影響力以及學習俄國列寧式政黨而建立的組織。再加上特務系統一貫由蔣經國自己掌握,早已自成一個神秘的系統,如何在民主化改革過程中,讓它受到監督節制,不要濫權橫行,誰來接班管理等,都是一些大難題。
這些都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學習。現代化對台灣是一個全新的過程。
更何況台灣不比歐美,與大陸仍處於內戰狀態,兩岸從軍事對抗到對峙,到大陸高喊和平統一,對台灣一直是一個長期的威脅。而美國與中共的關係,也不是穩定不變的。它隨著國際冷戰大戰略的轉變,不斷調整。美國的調整,往往是台灣的鉅變。這些都是蔣經國在考慮內部改革時,必須全盤考量的。
1980年代,台灣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witch to the Fountain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