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時,由日人組織的「台北劇團協會」決定於二月廿五日至廿八日展開「新劇祭活動」,演出部分邀請張維賢參加。這些參加的劇團大多由水準較高的日人組成,台人參與的僅有民烽劇團而已。
張維賢不僅參加了,而且以台語演出,這在以日人為主的「新劇祭」不得不說是一項突破。當時選定的地點在現在西門町萬國戲院附近的榮座,是日人居住地帶,觀眾當然以日人居多,而張維賢以台語演出之挑戰也愈大。尤其經過語言的隔閡,其表達需要更準確更豐富才行。於是他選擇拉約斯.美洛斯的《新郎》,將之翻案作純中國式的《新郎》。翻案劇之難是世所公認的,因為除了原作所表達的精神與情節需透過表演藝術保留之外,尚需顧及到地方的民情,使之不至於離譜。在語言之掌握上,亦需要極為準確,既不失原味,且是地方式的推廣。這是一大考驗。另外透過演技與舞台效果之配合,若能讓聽不懂台詞的日人,同樣能理解,這亦是一大考驗。
當時參與的日人則演出小山內薰作的《孩子》、前田河廣一郎的《天涯海角》、契訶夫的《熊》。參與者皆為日人之受過高等教育者,因之張維賢的挑戰特別之大,猶如一場決戰。
開演之初,日人以民烽為唯一台語劇團,故首推張氏排定秩序。民族自尊心極強的張維賢則堅決主張抽籤。結果民綘演第一場開鑼戲。他們於是群起反對,認為日人較多的觀眾,怎能以台語戲開鑼呢?結果張氏堅決到底,終於按抽籤順序演出。
廿七日,演劇決戰之夜,觀眾姍姍來遲,人數不多。全劇約四十分鐘演出,觀眾肅然靜坐、鴉雀無聲,直到幕徐徐落下之後,群起熱烈鼓掌達五分鐘之久。遲來的觀眾深以未觀全劇,紛紛到後台及辦公室提出異議,並希望次夜民烽演出壓軸戲,份量才夠。但張維賢則仍堅持原則演開台戲。當時聲勢之大,使日人劇團相顧失色,似乎演出中是專看民烽而來的。此次新劇祭演出,奠下他在日據時期台灣演劇界的地位。據王詩琅說:「當時日台人的知識分子之間,不論認識他的,或是不認識他的,凡是一提到新劇,莫不伸出拇指說:『張維賢的好。』他的大名真正是響叮噹,光芒四射。……『新劇台灣第一人』在那個時候他也可以當之無愧。」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