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8月19日《世界报》发表两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一篇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也是中国的自动驾驶领军企业百度联手美国网约车公司计划在欧洲推出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另一篇是印度欲拉拢俄罗斯和中国来对抗美国的经济制裁。
百度欲在欧洲推行无人驾驶
8月12日,中国版的“谷歌”百度与美国拼车平台Lyft联合宣布,计划自2026年起,在德国和英国推出无需司机和安全员、可在限定区域内自动驾驶的“L4级”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L4 级别“高度自动驾驶”,一般情况下无需人类干预。这些车辆将通过Lyft应用提供服务。两家公司尚未透露具体将在英国和德国的哪些城市上线,也未披露该项目获得监管批准所需的时间。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一项目属于百度旗下 “萝卜快跑”(Apollo Go)业务的延伸。
萝卜快跑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中国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此次与美国网约车公司合作属于萝卜快跑全球扩张战略的一部分。此外,7月15日,百度已与Uber达成合作,准备在亚洲和中东市场开展业务。
《世界报》称,在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中国和美国可谓是遥遥领先。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16个城市拥有不配备司机或任何机器人操作的出租车车队,其中12个在中国,4个在美国。
《世界报》引用的分析报告显示,萝卜快跑已完成超过500万次载客行程,累计行驶超1亿公里。截至2023年底,该平台在北京、深圳、重庆和武汉部署了超过1000辆自动驾驶车辆,目标是到2030年覆盖100座城市。
除百度外,滴滴、小马智行(Pony.ai)和文远知行(WeRide)等中国企业也在加快布局自动驾驶网约车业务。美国企业方面,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是唯一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西方企业,截至2025年8月中旬,该公司在洛杉矶、旧金山、亚利桑那州的首府凤凰城和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部署了约150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
为了对比,《世界报》还分析了欧洲的商业市场情况,称欧洲在自动驾驶领域明显落后一些,连测试项目也是屈指可数,目前只有一些封闭路线上的自动驾驶小巴士。法国政府战略与规划高级专员署的经济学家倪金城(Jincheng Ni)指出,欧洲在该领域“明显滞后”。他与另一位同事(Hervé de Tréglodé)共同撰写的分析报告指出,欧洲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远低于中国和美国。自2012年以来,全球在该领域投资已超过1000亿欧元,其中98%来自中国和美国。欧洲车企则主要集中在电动车和较低等级的自动化技术上,对L4和L5级,也就是可在所有道路上完全实现自动驾驶的投资不足。
倪金城还认为,这一差距除了投资不足,还与缺乏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有关。发展无人驾驶服务,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大力提供支持才行。他表示,即使欧洲掌握了技术,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因为只有从研发到商业化运营的一整条产业链都健全,才能保持商业竞争力。而这一完整的自动驾驶商业生态系统,也就是包括融合创新、产业、制造商、管理方和融资渠道的系统,在中美已经基本发展成型。
此外,对自动驾驶的监管的十分严格也是制约欧洲发展这项产业的原因。虽然欧盟这种谨慎的态度能更好地保证用户安全,但也明显拖慢了测试该技术和商业化的进程。
倪金城指出,最主要的障碍还是“社会接受度”。虽然技术已基本成熟,但仍需通过限定区域的试点项目,来缓解法国民众对安全性的担忧。此外,自动驾驶还引发了欧洲人对就业情况的担忧。2024年底,中国武汉爆发了大规模抗议,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因担心失业而集体抗议。同时,一些市民也对测试期间交通被扰乱表示不满。
印度欲拉拢俄中俄来对抗美国的经济制裁
周一,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印度。《世界报》发表文章称,目前特朗普对印度实行高达50%的关税,而印度总理莫迪正试图拉拢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来应对美国的经济制裁。自2020年中国军队在拉达克地区对印度士兵发起袭击以来,两国陷入了五年的外交与军事紧张状态。如今,中国外长不仅访问印度,莫迪也将在8月底于中国天津出席上合峰会,并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而中印双方已在修复关系上取得了一些象征性的进展。比如即将恢复中印直航航班,恢复对中国游客的签证发放,并将在喜马拉雅地区(包括北阿坎德邦、喜马偕尔邦和锡金)的所有口岸恢复边境贸易。尽管由于地理条件复杂,这类贸易规模有限,真正的贸易大部分仍通过海运进行。
总而言之,此前美国政府的策略是希望印度能在亚太地区发挥牵制中国的关键作用,但如今来看,特朗普的决定很可能断送美国多年的外交成果。